汽车黑科技:裸眼3D上车,还有多远?
裸眼3D,就是在不借助眼镜、头盔等外在设备的前提下,肉眼可以直观看到立体的视觉效果。其基本原理是:人类双眼存在大约60mm间距,在观看物体时,左眼和右眼视网膜上的物体成像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平差异,也就是视差。大脑通过视差去判断物体的远近。大脑将映入双眼的两幅具有视差的图像通过视神经中枢的融合反射,以及视觉心理反应从而形成三维立体感觉。
作为一项新兴显示技术,裸眼3D在消费电子端已有应用,例如裸眼3D广告屏、裸眼3D PAD等,消费者习惯正在培养。而在车内,裸眼3D的应用也正在悄然展开。
现阶段,裸眼3D在车内的应用主要有四种方案:裸眼3D仪表、裸眼3D光场屏、空中成像(全息显示)、3D AR-HUD。通过裸眼3D技术,用户不再需要AR/VR等设备即可实现3D视觉,实现生动形象的车内交互,因此裸眼3D将成为下一代车内显示的重点。
裸眼3D的规模化应用,尚倚赖于技术的突破和规模化量产下的降本。从具体应用来看:
裸眼3D仪表虽然早在2020年实现量产,但用户体验不好,部分用户表示“看久了会头晕”,一部分市场可能被AR-HUD取代。
光场屏普适性较强,除了前装上车外,还可后装上车。如长安启源E07的后排配备努比亚Pad 3D II,使后排座舱秒变3D影院;华为系的magicLink也有同样的潜力。
空中成像由于脱离了实体显示屏,技术难度更大。尽管跟进主机厂较多,但量产应用并不多,大部分处于概念展示阶段,距离规模化量产仍有一段距离。(来源网络)